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聚焦 > 正文

观点时代,评什么,怎么评丨从大众“爽点”出发,引导舆论方向|焦点资讯

2023-07-04 12:02:33 传媒评论



作为一名采写记者而非专职新闻评论员,很荣幸,也很惊喜,我与同事合作的《〈孤勇者〉凭啥站上世界杯》获得了2022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类新闻评论一等奖。


(资料图)


我将从选题的诞生、角度的选择、写作的过程等方面切入,与同行进行分享与探讨: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如何抓住大众“爽点”,引导舆论方向。


1

选题的诞生

快速、敏感地捕捉热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更如是。当大量的新闻线索随时出现在网上,“独家”已经十分稀有。这要求新闻人对新闻事件价值的判断应更加快狠准。

“快”绝对是《〈孤勇者〉凭啥站上世界杯》的加分项。


2022年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卡塔尔世界杯半决赛现场播放了中国香港歌手陈奕迅演唱的《孤勇者》。14日一大早7点半,稿件已经在网端刊出。事后,有同行和我交流,说他们本来也想写这个题,奈何慢了一步。


选题的诞生,不是球赛开局当场才定下的。在12月12日,“FIFA世界杯”官方微博已经宣布,中国香港歌手陈奕迅演唱的《孤勇者》将在卡塔尔世界杯的半决赛现场播放。


关注到这一线索后,部门主任召集我们讨论。凭着直觉,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天然带着三重“爆点buff”的新闻,值得列为评论对象:


1、全民关注的世界杯。


围绕正在进行的世界杯做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质工作。与此同时,世界杯也已经不是简单的体育赛事,它能衍生出无数“泛世界杯”报道。例如,从经济角度,年年有人蹲点义乌小商品市场;从社会学角度,有人去观察球迷。懂足球的,不懂足球的,谁都能就世界杯聊上两句。这就意味着,“世界杯”三个字有着极大的群众基础。


2、成为文化现象的《孤勇者》。


就像世界杯不只是体育圈的事,《孤勇者》也已经不只是音乐圈的事,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首华语乐坛年度现象级爆款,早前就有关于“《孤勇者》为什么破圈火成‘儿歌’”等话题的讨论,有着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更重要的是,《孤勇者》登上世界杯是网友投票的结果。种种这些都进一步为稿件夯实了读者基础。


3、中文歌“儿歌”登上世界杯“战场”的反差感。


其实早在2018年,“五月天”的《倔强》等中文歌曲也曾登上俄罗斯世界杯;2022年,周杰伦的《蜗牛》、林俊杰的《心墙》和张杰的《逆战》也唱响了球场。但相比之下,《孤勇者》登上世界杯更给人一种次元壁“破了”的感觉——小朋友喜欢的歌怎么就上竞技性极强的体育赛场了?这种现实与预想的反差感最能够“吊人胃口”。无论是新闻还是评论,甚至是小说,我都认为制造悬念“吊住读者胃口”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但此时,我们还不确定应该怎么写。只是模糊地觉得,评论必须要回答清楚一个问题:《孤勇者》为什么能站上世界杯?


2

角度的选择

有公共性、时代性的眼光


无论消息、通讯还是特写,任何的新闻题材都能找到无数个角度切入。从某种程度上,角度的选择决定了文章的立意高下、素材的取舍,以及辐射面的大小。


在权衡之下,我们决定围绕剖析歌曲本身与大众如何、为何产生共鸣来分析原因。在我看来,这一角度达到了两个“性”:


1、涉及社会热点话题的公共性。


作为还处在新媒体转型阵痛期的党媒记者,我无时无刻不在和惯性思维做“斗争”、找“平衡”。关于《孤勇者》登上世界杯这一事件,也许是因为身为文化线记者写过很多“文化自信”主题报道,我的第一反应是:中文歌曲登上世界杯舞台,是不是代表着我们文化自信起来了,中国的音乐产业受到世界认可了?


但进一步思考,就算中文歌登上世界杯是一个挺有民族自豪感的事情,也却绝非最合适的切入角度,不仅过于宏大不适合网友“口味”,也是强扭逻辑。“《孤勇者》登上世界杯”的关键并不在于中文歌,而是大众投票所代表的情感共鸣。


而这一情感共鸣,来自大人与小孩之间,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创作者和听众之间,球员和球迷之间,能说清楚“共鸣”就意味着最大程度覆盖了读者群。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话题公共性。


此外,我还想提的一点是,初稿的导语点出了希望浙江能从中吸取经验。这部分后来被编辑删改了。其实,我们作为省级媒体,自然而然地会带有面向省内的“惯性思维”,而没有考虑到网络是没有省域边界的,新媒体评论面向的是全国。这也是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要有公共性之所指。


2、任何新闻文体本身应有的时代性。


任何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要展现时代风貌,回应时代关切,体现出鲜明的当下意识和时代精神。因此,角度的切入必须从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中去找。


当下,我们常常听到这些问题:为什么这个时代经典歌曲少了,低质量作品多了?儿童一定得听儿歌吗?从抗战时期到和平时期,再到疫情时期,平凡的普通人算不算英雄?《孤勇者》的走红,是可以很好地回应这些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奔着解答这些时代现象、时代问题的目的,带着读者不停追问“为什么”,去寻找大众共鸣,选取素材、铺陈逻辑,做到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鲜明时代感。


3

写作的过程

在行文风格、素材选择上下功夫


作为新闻评论,观点明确、立场鲜明、有理有据、以小见大都是基本要求。《〈孤勇者〉凭啥站上世界杯》是按照歌曲走红的现象、原因、启示三重逻辑层层递进的。不过,作为新媒体评论必须考虑到网民的阅读习惯、信息池、情绪特点等更多因素。我想,这篇评论做到了以下几点:


1、用大白话,把事情起因经过讲清楚。


新媒体时代评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普遍表达与专业思路。文中,我们应用了“中毒”等互联网新词、“甭管”等口头的表达,以及简练的短句。这种语言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让表达更通俗易懂。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预设广大网友都听过《孤勇者》,都知道《孤勇者》是“爆款”,或者都关注世界杯。因此,文中需要交代清楚信息。这时,对篇幅束缚相对较小的网端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事后,我看到一则网友留言称赞:虽然没有听过《孤勇者》,但是完全读懂了它为什么能登上世界杯。


2、选择能最大程度调动情感的语言和素材。


新闻评论要引导舆论。互联网舆论的一大特点就是,理智容易跟着情感走。所以,能否调动读者情绪,是《〈孤勇者〉凭啥站上世界杯》能否最大程度上引导舆论的关键。


文中,我们在理性表达观点的时候,应用了很多感性的遣词造句,例如反问句和感叹句。叹号和问号比句号更有情绪带动的作用。此外,《孤勇者》是词作者在抗癌期间写下的励志歌曲,因此,作者感人的抗癌事迹成了文章的重要部分,大大渲染了情绪,突出了主题。


3、夹叙夹议,并在千万可用素材之中找到最合适的那个。


互联网文章阅读的一大特点就是碎片化,读者也很容易走神。因此,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充分整合网络碎片信息,又能让读者在“收放收放”的阅读节奏中保持注意力。


此外,评论也要结合“新闻”而非“旧闻”,让文章富有足够的“启示感”。为了表达文艺创作要有时代气息的论点,以往惯用的例子是《采茶舞曲》。可是那是上世纪50年代的时代感了,还是受众相对小的民歌,不仅现在的年轻人没听过,连省文旅厅的干部们都觉得该换个例子了。抓不住年轻人的喜好,怎么能引导网络舆论呢?


最后,我们选择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歌曲《亚洲雄风》作为例子。这首歌既是80、90后的记忆,又能充分展现论点——虽然并非官方主题曲,但因为做到了记录时代、激励人心,它反而成为当年传唱度最高的亚运歌曲。《亚洲雄风》的亚运标签,也更能自然而然地引出全社会对杭州亚运会歌曲创作的期待,为文章丝滑地拉一波“亚运会”的流量。


4、必须谨慎核对事实。


没有真实的新闻,就没有新闻评论。利用网络,我们在大量可靠稿源中,获取了歌曲火爆的证据、歌曲作者的信息等等足够的写作素材。但是,《《孤勇者》凭啥站上世界杯》的稿件成立的决定性因素是,这件事真的发生了。


前文提到,这篇稿子是预写的。12月13日傍晚,稿件已定,按照排期,要在第二天一大早发出。为了确认新闻事件,那一晚我们几乎未眠,我们一边联系卡塔尔世界杯现场的同事,请求她帮助确认事实;一边广泛地搜索网友拍摄的现场视频做二次核对。


5、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


融媒体报道必须要想方设法强化与读者互动。这点,当《《孤勇者》凭啥站上世界杯》被网红公号“浙江宣传”刊发时,体现得极为突出。


在微信的稿件中,不仅有配发图片,还有插入歌曲视听,集视觉和听觉优势于一身的内容与文字本身形成很好的补充。此外,微信留言区及时更新了读者留言,对于一些问题编辑亦会回复。按照互联网产品思维,这大大提升了用户的连接,实现了文章的广泛社交传播。


4

结语


12月14日早上7点多,稿件发出,收获了很好的反响。尤其在“浙江宣传”刊发后,几小时内点击量就突破10w+,评论区内网民评价颇高。


当时,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认为,此稿视野开阔、立意新颖、文字简练、娓娓道来,不仅抓住当下热点,把世界杯和中国流行歌曲巧妙融合,更是摸准了时代脉搏,通过一首歌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对文艺的期待,体现出了浙江媒体深耕浙江、解读全国的思想高度和思维方式。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对现象的表明,那么基于新闻的评论则是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让我们看到认识问题的角度、对待事件的态度和启迪智慧的思想。当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传统新闻评论报道的表达方式、分发渠道、受众半径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巨大转变。希望《〈孤勇者〉凭啥站上世界杯》的诞生过程,能为如何做好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给予一些有用的启示。


(《〈孤勇者〉凭啥站上世界杯》获2022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类新闻评论一等奖)


原创:严粒粒 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在路上”,才有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这位杭州日报记者勇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全媒体时代 新闻小白进化记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

温报集团欧华联合时报:发挥华文媒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1个人1年间,216篇报道,

一位年轻女记者的黔边黔中行

《浙江日报》变宽了

做有温度的时代记录者!基层融媒如何打造短视频品牌

学会“跑”在新闻前面: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去年34个热搜话题阅读量过亿!来看钱江晚报微博运营的三大“流量密码”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