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其以创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为手段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出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所必需的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以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为方向目标去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以达于“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意义重大。人类社会历史悠久绵延,社会历史现象扑朔迷离、纷繁复杂,但是其发展依然有规律可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强调了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阶向高阶的更替和发展,即现实的人真正实现“人本身”,必然是建基于充裕的物质财富和富足的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的。
(资料图片)
而今,人作为类存在物,要想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找寻到一种生产力与生关系相适合的生产方式以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极度充裕。此时,既具有发展效率,又能兼顾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应运而生。社会主义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故而,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历史进程中,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生产方式的伟大创新,其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关系建设上的贡献日益彰显。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展现出来的巨大优势则更具说服力,它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始于中国、成于中国,并将有益于整个世界,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实现永续发展的最优选择、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含着激发人力的最优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在革命、建设阶段的不断摸索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是被实践检验拥有巨大优越性的新型生产方式,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有目共睹和不容忽视的。与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取得发展的方式不同,社会主义中国从来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或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来实现自身发展。各国发展经济必须切合实际,若违离国情实际就必然是错的,势必不利于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审视经济发展之历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和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但是活力不够、激励作用不明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力十足、激励作用显著,但生产的无节制、盲目性所带来的矛盾无法化解等等都成为发展掣肘。然而,正是因为二者不同程度、不同方面所呈现出的短板,恰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型生产方式的应运而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它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集于一身,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将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高度融合,是社会主义中国实现迅猛发展的经济模式,进而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深刻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制度建设、发展成果与政府的责任担当、积极有为是深度融合、共同进步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时,着重强调了物质动因,指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和延续种族、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要进行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即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这一切社会需要的满足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对此,马克思以“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之谜”,之于社会的更替和发展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在发挥着决定作用,之于人们来说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合的生产方式来促进社会历史发展。而“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到市场经济客观上属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只有以继承该成果为基础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又克服了计划经济的动力不足;既吸收了市场经济的激励功能,又吸收了计划经济的公平效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谐且二者相适合的物质生产方式,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坚持着在经济发展中寻找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是由实践需要推动的,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经济模式,始终围绕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的目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社会成员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真正平等。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生机运中,我们看到了一元和多元、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统一的国家,同时在其内部也包含着众多不同的民族;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决不是只发展沿海、沿江及资源富饶的地区和人,而是采取让具有发展优势的地区和人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而后去带动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人实现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偌大的中国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欣欣向荣、生机不绝。反之,若在一个国家之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状况,即以地区为例,沿海一圈、沿江一带与西北内陆、西南边陲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势必会成为困扰国家、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解”的必然选择。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其中,经济发展是一个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问题,它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部分。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得不到实现,其他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将受到影响,之于整个世界来说亦是如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批判时,以辩证法的观点来审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肯定了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客观指出它的暂时性和被新的更加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方式替代的必然性。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内在的物质因素(经济动因)在整个发展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人类社会的演进要重视对经济动因的关注及作用探究,人类社会的演进由原始社会直至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我们看到了其中生产力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指出历史发展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因素以及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等诸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当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普世平等”并未在社会现实中得到实现,反而因生产资料被一小部分人掌握,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和不自由,资产阶级宣扬平等、讲求平等,结果却是在社会中造成深刻的不平等,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典型特征。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故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进而实现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来创造极度充裕的物质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其中经济发展居于核心基础的位置,进而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之相反,经济发展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不能持续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民生福祉。一旦民生问题日久累积,社会不和谐因素必将与日俱增,则必然导致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日渐衰落,当达到国家生产力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刻,必然会引发影响深刻的社会危机。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无法祛除的矛盾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才科学地阐明采取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计划经济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落实生命共同体建设的科学方式。经由人的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唯一途径。随着人类社会的深入发展,生存环境萎缩、资源能源匮乏等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矗立在人类文明延续与进步发展面前的重大挑战。在新发展阶段,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今,在国际社会中关注生态环境变化、探求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追寻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因为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尽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促进社会生产力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因沿用市场经济模式而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各国的纸面财富也在增长,但是,回到现实,呈现在我们眼帘更多的是各国的“非理性的繁荣”、社会矛盾和生态危机频现、生存发展问题突显等。那些照搬照抄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信奉市场经济的形式,无节制地贪婪金钱,过分推崇经济发展中的利润追逐,强调弱化政府对自由放任市场的指导作用,追捧个人主义而忽略集体主义、重视利己主义而忽视利他主义,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世界各国和人民与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沟通交流时,都会对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以及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产生的国际影响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震惊的同时,也不禁为之感慨。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崇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奉行的价值原则和发展策略则是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诉求,简单易懂且符合实际。当今,在全球经济复苏依旧乏力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有发展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型,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而今,世界各国和人民仍然深受全球性问题的困扰,诸如金融危机、生态危机和非传统安全危机等让世界各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若想克服危机实现发展,唯有达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识,在共同价值和共同理想的基础上进行彼此之间有益的借鉴。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型生产方式业已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其所展现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必然能够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世界带来正能量和有益的借鉴。
【作者:曾志诚,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与世界意义(2022DWT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4] 余金成.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两个角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9(4):568-571.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