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聚焦 > 正文

重仓地产美元债遭“滑铁卢”!中资券商国际业务路在何方?传统核心路线亟待转向

2023-04-05 18:13:18 券商中国

2022年,中资券商国际业务面临了近几年最为严重的打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际资本市场动荡,使得港股交易量大幅萎缩,经纪和信用业务明显承压。海外IPO规模缩水和中资美元债发行困难,进一步拖累了投行业务收入。而一直以来中资券商国际板块对地产美元债的重仓策略,也在本轮内房债违约潮中吞噬了规模巨大的利润。种种迹象表明,过去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倚重的“经纪+投行+自营”的核心路线亟待转向。

巨大的经营压力下,一些变化也在悄悄发生。港股证券经纪竞争白热化叠加跨境证券交易监管收紧,迫使中资券商国际板块不得不加速财富管理转型,进而将触角从香港延伸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投行板块的马太效应,也在头部券商愈发激烈的竞赛中更加凸显;自营投资的“滑铁卢”,进一步倒逼机构压缩持仓比例,提升合规风控水平,并转向以代客业务为主的非方向性投资。

经纪业务亟待转型

作为中资券商出海的第一站,目前共有30余家内地券商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并普遍持有1号牌照,为客户提供港股交易服务。然而在极度市场化的香港,共有近1500家持牌证券经纪商,中资券商在其中地位显得颇为尴尬——既比不上老牌本港券商的属地优势,也难复制科技型券商近年来的后来居上。

通常,香港联交所会按照市占率将参与者划分为A组(前14名)、B组(15-65名)、C组(65名)。据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在港中资券商基本都处在C组,只有少数几家头部位于B组。数据显示,在2022年,B组和C组券商的市占率分别下滑了5.57个百分点、1.28个百分点。“我们虽然上线了证券经纪业务,但多难做大家都知道。”有在港中资券商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坦言。

大环境也并不友好。2021年以来,港股市场大多数时间持续下行、交投萎靡,香港歇业券商的数量在2022年更是创出新高。券商中国记者据港交所公告统计,2022年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布停业,远多于2021年的17家。在低迷的市场行情下,港股券商歇业潮不断蔓延。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2022年年底,中国证监会正式明确,要加强对非法跨境经纪业务的日常监管,稳步推进整改规范工作。随后,不少在港中资券商也悄然暂停了针对内地投资者的开户服务。但相比于早早开拓海外市场的互联网券商,中资券商普遍依赖内地客源,也使得其港美股经纪业务开展举步维艰。

“中资券商仅靠交易佣金很难在香港市场立足。”中泰国际研究部主管赵红梅认为,各家在港中资券商经纪业务亟待拓客转型及创新思路,例如逐步告别经纪人模式,向家族办公室转型;借助母公司金融科技力量加速经纪业务转型,并丰富产品线与定制相关结构性产品;以及寻求东南亚经纪市场增量。

据了解,海通国际在2021年4月起,就已逐步暂停了零售经纪业务,向私人财富管理、家族办公室服务转型;西证国际也已于2022年5月起,暂停直接经营证券经纪及孖展业务;2022年,中金国际已成功在新加坡落地财富管理产品业务,不断拓展东南亚影响力;华泰国际也于去年9月在新加坡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并申请相关业务牌照。

投行业务头部集中

伴随国内企业出海需求增加,香港意料之中地成为内地企业迈向国际资本市场的第一站。中资券商国际板块也顺势以投行业务为抓手,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尤其2020年中概股回流兴起,中资券商IPO承销也迎来高光时刻。瑞恩资本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港股市场按保荐项目书排名的前13位中,中资券商比例连续两年超过50%,其中中金公司连续两年排列第一。

即便2022年港股市场延续了2021年的颓势,全年IPO融资总额下降68%,但中资券商在香港股权融资市场的影响力并未下滑,部分头部券商的投行业务也逐渐触达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例如中信证券就表示,该公司2022年在欧洲市场完成了GDR项目8单,承销规模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一;在东南亚、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其他海外市场完成股权融资项目10单,承销规模3.18亿美元;海通国际也联动总公司海通证券,于2022年完成4单欧洲GDR项目,2单印度本地企业融资财务顾问项目。

另一方面,2018年以来,高收益美元债成为中资企业赴港债券融资的热门选择,中资券商的债券承销业务也因此日渐蓬勃。据Bloomberg数据,2021年中资企业发行的中资美元债券共416只,总融资规模达到了1767.95亿美元。

虽然2022年中资美元债发行环境降温,但中资券商在离岸债券承销上的市占率仍在提升,头部集中趋势也更加凸显。彭博数据显示,中资券商在中资离岸债承销Top20的席位,从2021年的4家增加至2022年的5家。中金公司也在2022年报中提到,该公司在中资企业境外债承销规模排名中资券商第一,并连续超过6年保持中资企业投资级美元债承销规模中资券商第一。

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入场较晚或受限于母公司资源禀赋的其他中资券商国际业务板块,目前正承受着来自行情和头部机构的双重压力,不论是项目数还是承销规模均呈现下滑趋势。部分在港上市的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子公司,2022年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减少超过50%。

发力非方向性投资

正如前面提到的,前些年中资券商乘上了中资美元债发行的东风,而受益的也并非只有投行业务。事实上,在港中资券商的证券投资并不完全是纯粹的自营,还包括自持债券用以做市交易、作为种子基金投资自身资管产品、支持DCM承揽项目等投行项目、投资Pre-IPO的私募基金、跨境收益互换等。

“一些券商是一边承销,一边自己买入,既促进了投行业务发展,也为自营盘提供了标的。”有中资券商国际业务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过去几年,中资券商通过持仓大量中资美元债,每年可安稳收获6%左右的投资收益,为整体营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这种业务模式太过“看天吃饭”。2021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和中资地产美元债二级市场均出现大幅下挫,内资房企美元债接连爆雷,更是给个别券商带来了高达数十亿港元的亏损,多年积攒的盈利一朝回吐。

尽管多家中资券商在2021年就察觉到了这一点,并尽力收敛风险敞口,加强合规风控管理,部分国际业务子券商甚至被上收自营投资决策权。但前期的重仓押注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掉头转向,自营投资成为2021年以来券商国际业务业绩下滑的最大原因。

在此背景下,头部中资券商率先已向盈利更稳健的代客业务转型。“部分头部券商目前在积极布局金融产品及做市业务,自营业务方向性投资也逐步转为客户衍生品和FICC等代客业务产生的底仓和指数基金,积极发展和提升产品创设及定价能力,并以跨境收益互换、场外衍生品等为抓手提升客户业务贡献占比,将高波动的自营方向性投资逐步转为做市商模式,向盈利更为稳定的客需型机构业务转型。”赵红梅表示。

据了解,华泰国际是市场上最早将战略聚焦代客业务的券商,也正因如此,该公司近几年快速崛起,总资产从百亿人民币增长至千亿仅用了4年半时间,目前已闯进行业第一梯队。2022年,该公司场外衍生品及跨境业务持续领跑行业,债券做市交易量也逆市增长30%。

国泰君安国际表示,该公司来自代客持有的金融产品资产余额在2022年同比上升45%至459.4亿港元,并将继续推进以客户需求驱动的业务模式,大力提升财富管理、企业融资以及金融产品等业务的能力。海通国际跨境收益互换业务也在2022年取得突破,打通与海通证券协作的交易通道,进一步满足了机构客户互联互通的跨境投资需求。

赵红梅也提到,中资券商在金融产品和做市业务仍与外资券商有较大的差距,包括产品品种、产品设计深度、风控体系、人才储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短板,较难承受市场周期中的波动。不过,中资券商开展金融产品业务也有两大优势,一是内地客户尤其是机构客户海外配置需求的上升;二是由于中资机构评级因素,难以从外资行拿到融资,而中资券商由于更了解中资公司而更受内资客户的青睐。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